【古代文学素材专题】“事理方法”的写作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要略》譬:晓 谕,比喻,比方。援类:类推。谈论事物而不运用比喻和类推的方法,就不能有精细入微的了解。
●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庄子·山木》螳螂在树上得意亡形地正要捕蝉,却不知道它身后的黄雀也在捕捉它。比喻作事要瞻前顾后,权衡利弊,不可得意忘形。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淮南子·汜论训》江河各有源头,但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事物发展有其必然的趋势。也比喻不同个性的人可以在一个共同的理想下统一起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挡不住江河的去势。比喻事物发展有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比喻事物总是依其规律发展的。
●泉竭则流涸,根朽则叶枯。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源头涸竭了,水流就会干涸;树根腐朽了,叶子就会枯萎。比喻根基不牢,事业就会失败。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
宋·石介《题军事州学壁》源:源头。本:草木的茎或根部。比喻基础牢固才有力量。
●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
《左传·闵公元年》本:草木的茎或根部。颠:动摇。树根摇动枝叶会跟着摇动。比喻基础不牢,其上层建筑就不会稳定。
●基广则难,根深则难拔。
晋·干宝《晋纪总论》基础雄厚就不会倒塌,根深就不容易拔起来。
●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
汉·张衡《西应京赋》柢:树根。江河水多流远而不易涸竭,树木根深而不易腐烂。比喻基础、力量雄厚,事业就不易失败。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劲:有力。比喻力量雄厚,事业就能迅猛发展。
●强弩之极,矢不能鲁缟。
《史记·韩长儒列传》弩:射箭的器械。鲁缟:鲁地所出产的白绢,很薄。强弩射出的箭到了末程已无力穿过鲁缟。比喻势力虽强,但力所不及的地方,就不能起作用。
●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荣泽之水无吞舟之鱼。
汉·韩婴《韩诗外传》盈把:够握一手。合拱:两手环抱。荣泽:湖泽水满。干小长不出大枝,泽小容为下大鱼。比喻志小不能图大业。
●短绠不可以汲深。
《淮南子·说林训》绠:汲水用的绳子。绳子:太短汲不了深井的水。比喻力量薄弱不能担当重任。
●短绠不可以汲深。
《淮南子·说林训》绠:汲水用的绳子。绳子太短汲不了深井的水。比喻力量薄弱不能担当重任。
●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
《三国志·魏书·王修传》枳:有刺的灌木或小乔木。棘:酸枣树。涓:小水流。质:材料。荆棘丛中找不到做栋梁的木材,细小的水流兴不起巨浪。比喻力量薄弱的人做不成大事。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积:积聚。厚:深厚。负:负载。不可去做力所不及的事。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 不大。
《吕氏春秋·音初》弊:不好。烦:不平静。比喻要把事情办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浑沌之源,无皎之流;毫厘之根,无边抢之枝。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浑沌:浑浊不清。皎:白而亮。源浊不会有清流,小根不会有大枝。比喻一个人的品质不好,其为人也不会好,根底薄弱不会有太大的才能。
●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而鸟喜。
三国·魏·曹植《离思赋》比喻有利的条件对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 比喻主要条件不具备,仍难以把事情办好。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还依附在哪儿?比喻事物失去依托就不能存在。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三国·魏·曹《六代论》百足: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反动势力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晋·葛洪《抱朴子》比喻量多不如优质。
●萤火岂能比月轮。
元·王实《西厢记》比喻相形之下,一个无法与另一个较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清·吴趼人《黑籍冤魂》比喻事物虽小,但如果有典型意义,那么就具有全局性。
●种麦则麦,种稷得稷。
《吕氏春秋·用民》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做什么事就有么样的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明·朱之瑜《答奥村庸礼问》有其因必有其果。
●有意裁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元·关汉卿《包侍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 比喻按规律办事,才能把事情办好。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继之则优;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 骈拇》凫:野鸭子。胫:小腿。事物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必有其客观原因。如果因为野鸭的腿短而人为地续长它,因鹤的胫长而截短它,那么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
●当务之为急。
《孟子·尽心头》当务:当前应办的事务。首先要做好当前急切要办的事。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荀子·儒效》说话要有道理,做事要适合时宜。
●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
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志:记。办事要打住重量大、关键的,舍弃细小次要的,要分别先后缓急。
●握其机,半部有以定天下;要之极,一言可以行终生。
清·《续通典》机:时机。半部:指半部《论语》。要:求。极:尽。掌握好有有利时机,半部《论语》可以定天下,理解透彻,一句话可以指导一生。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盘庚上》纲:网上的总绳。条:秩序,条理。紊:紊乱。找住纲领,就易把网理顺。比喻办事要层次条理分明。
●举一纲而万目张。
汉·郑玄《诗谱序》目:网眼。提起网上的纲,所有网眼都能张开。比喻找住主要环节,就能带动一切。
●善张网者,引其纲。若--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
《韩非子·渔父》摄:牵引。举纲可以张目。如果一个一个网眼去牵引,那是劳无功的。比喻做事要善于找主要矛盾。
●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
《南齐书·顾欢传》振裘:拭拂皮衣。持领:握着衣领。找住纲领,就可以把网目和皮毛理顺。比喻做事要善于找主要矛盾。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晋·杨泉《物理论》找纲能张目,找住根本,末节就能跟上来。比喻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易于解决。
●举一纲众目张,弛一机万事隋。
隋·王通《中说·关朗》弛:放松。隋:毁。提起网纲,许多网眼就会张开;放松一个关键环节,一切事情都会毁掉。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彻底的。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比喻做事要找住根本、要害。
●不治其本,而务其未,譬犹拯 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邓析子》拯溺:救落水的人。锤:通“垂”,投下。不抓住根本而抓未节,不但劳而无功,而且适得其反。
●抽薪止沸,翦草除根。
北朝·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翦:同“剪”,剪除。比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扬汤止沸,不如去抽薪。
汉·董卓《上何进书》扬汤:用器具把水举起再倒下。比喻要善于抓根本。
●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
《淮南子·人间训》辖: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不使脱落。要:关键,可以动全盘。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比喻办事要有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
●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 七寸:蛇的要害处。抓住主要矛盾,做得恰到好处。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一个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宋·朱熹《四书集注》
●人不有所舍也,必无所成。
明·徐祯稷《耻言》舍:舍弃。要有所舍弃,才能有所作为。苏轼《策别第十》“有所取必有所舍”。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宋·王安石《祭沈文通文》做事、学习都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取得成就。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
《韩非子·饰》有了衡器,称东西就知道平不平,有了圆规,画图就知道圆不圆。比喻有了准则办事才有所遵循。
●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之形矣。而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韩非子·解老》规矩:法则。议言:议论事情,出谋策。计会:考虑,计算。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矩即法则,人们出谋策,就是考虑事情如何乎它的“规矩”。
●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
《韩非子·饰邪》镜子保持明亮不受干拢才能照出美;衡器保持平正才能量出轻重。比喻要定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就应当客观公正,不受外来的干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下》比喻做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王上》权:权衡,称。度:量。称一称,量一量才能知轻重知长短。比喻办事要心中有数。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第63章打算解决困难,要在它容易的地方做起;实现远大的事业,要从细微的地方作起。
●天下大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清·曾国藩《致吴如》著:同着。
●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病在这上。
宋·朱熹《训门人》比喻人们做事的通病在于不抓根本或无全面计划。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比喻局部往往会影响全局。
●一枝动,百枝摇。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不可忽视局部对全局的影响。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如果处理失误,会招致全局的失败。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记者,有不可忘者。
《战国策·魏策》有些事应知,应记,有些则不应知,不应记。《列子·说符》“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意近。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以绳;万家之都,不可乎以准。
《管子·宙合》都:都市。准、绳:合称为准绳,测定平直的器具,标准。千里的道路和万家的城市,不能要求整齐划一。比喻事物千差万别,不能按一个标准来衡量。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 八仙过海: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各投一法宝显本领渡东海。比喻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过:过分。不及:赶不上,不足。比喻过头和不足都不可取,做事要恰 如其分。
●古之所谓中庸者,尽物之理而不过。
宋·苏轼《策略第四》中庸:不偏不倚。 尽:穷尽,透彻。透彻理解事物的道理而不过分,这就是古人说的中庸。
●析理则不使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
宋·朱熹《四书集注》析理:分析事理。处事:处理事情。过:过头。不及:不足。谬:错误。分析事理要力求准确,处理事情要适度。
●凡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余地:退路。做事要留有余地,适而可止。
●人皆知取之为取也,不知与之为取之。
汉·刘向《说苑·谈丛》人们只知道“取”就是简单地拿过来,而不知道给与本身就是“取”。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史记·管仲列传》懂得从给与中取得,是治理国家最宝贵的东西。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做事要有全局的观点。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不能处理各种 各样不断变化的事情。
●守株待兔,枉费心神。
宋·释道源《景德传灯录》不想付出代价就凭空得到好处,是白白浪费心思。亦比喻做事不能太死板。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隋·王通《文中子》量:估计,衡量。受:指吃饭。比喻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根椐具体情况处理问题。
●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 比喻只要保存实力,经受住暂时的失败挫折,前途还是光明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