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13日下午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向海而生,因港而立。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再到改革开放前沿,汕头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中美和好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条约均以汕头作为开埠口岸。
从昔日被动开埠,到建立经济特区,汕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的汕头高楼林立、道路交错。再度回望这座城市的开放历程,启示深刻,意义深远。
汕头市时代广场夜景
(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身为经济特区,肩负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的使命担当,就要有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勇气。
“摸着石头过河”的汕头,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闯出一条又一条新路:
20世纪80年代,汕头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
20世纪90年代,汕头率先在全国启动京粤地区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形成政府、科研和企业三位一体“联姻机制”;在全国开通首条信息高速公路。
进入21世纪,汕头又率先在全国开通地方政府信用网,开创了利用网络技术改善市场经济监管方法的先例。
每一个“率先”,都标注着汕头在开放进程中的开拓创新。它们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藩篱,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举措。可以说,正是开放,给汕头带来了创新的源头活水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汕头市小公园中山纪念亭附近的民国建筑
(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事实上,汕头的开放与发展也曾经历波折。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飞速发展阶段后,“走私+骗税”的阴影曾使汕头经济一度陷入低谷。
面对危机和挑战,汕头特区痛定思痛,刀刃向内,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机制,经济步入快速回升通道。
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汕头改革开放进程中遭遇的困境,也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前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开放的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
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是汕头第一家外资企业
(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作为我国知名的侨乡,今天的汕头,正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2014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规划面积达480平方公里。经过6年时间建设,面积28.82平方公里的直管区内存量登记注册企业691家,总注册资本达457.44亿元人民币。
今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探索建设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数据显示,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其中近九成是侨资。
不只是在汕头,放眼华夏大地,还有无数海内外华侨华人在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因为中国梦,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心系汕头、心系祖国的侨胞,也将在未来继续投身汕头的开放发展事业,让这颗“粤东明珠”变得更加璀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